王念孫(1744年-1832年),字懷祖,生而清羸,故自號石臞。江蘇揚州高郵人。王引之之父。自幼聰慧,八歲讀完十三經(jīng),旁涉史鑒。乾隆四十年(1775年)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陜西道御史、吏科給事中、山東運河道、直隸永定河道。王念孫平生篤守經(jīng)訓,個性正直,好古精審,剖析入微,時與錢大昕、盧文弨、邵晉涵、劉臺拱有“五君子”之稱譽。
提出就古音以求古意的原則,建立義通說;歸納《詩經(jīng)》、《楚辭》的聲韻系統(tǒng),定古韻為二十二部。注意以形音義互相推求,多有創(chuàng)見。著有《廣雅疏證》《讀書雜志》《古韻譜》等。散館后,任工部水司主事、給事中,專心研究治河方略,了解古今利弊,撰寫《導河議》上、下兩篇。后歷官陜西道、山西道、京畿道、監(jiān)察御史、給事中、永定河道、山東運河道等。職中,以秉公持正著稱。歷10年完成《廣雅疏證》上、下兩冊32卷。曾奉旨編纂《河源紀略》一書,還著有《讀書雜志》82卷、《釋大》1卷、《王石臞先生遺文》4卷等。
王念孫之父王安國,字書城,號春圃,雍正二年(1724年)殿試一甲二名進士(榜眼),官至吏部尚書,曾延請戴震為念孫授讀,于文字、聲韻、訓詁之學,盡得其傳,《清史稿》有記載:“初從休寧戴震受聲音文字訓詁,其于經(jīng),熟于漢學之門戶,手編詩三百篇、九經(jīng)、楚辭之韻,分古音為二十一部。于支、脂、之三部之分,段玉裁《六書韻表》亦見及此,其分至、祭、盍、輯為四部,則段書所未及也。念孫以段書先出,遂輟作。”年二十余,與李敦賈田祖晨夕過從,飲酒歌詩,質(zhì)疑問難,又常與劉臺拱、任大椿、程瑤田書札往來,研討古學,闡發(fā)叔重,康成閫奧,翁方綱贈以楹聯(lián)云:“識過鉉鍇兩徐而上,學居后先二鄭之間。”可謂頗得其實,可見王念孫青年時所詣已如此高深。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年二十三,得江永《古韻標準》讀之,始知顧氏所分十部,猶有罅漏,旋里后取三百五篇,并參改《楚辭》、《淮南子》、《易林》等書用韻,反復尋繹,始知江氏之書,仍未盡善,遂以已意重加編次,分古韻為二十一部。同時,對古書中文字的假借、聲音的通轉,都深有體會。
學術成就
訓詁
作為徽派樸學的嫡系真?zhèn)鞔髱煟跄顚O運用就古聲以求古義、從假借字以求本字和以意參逆而不墨守的方法和態(tài)度,從事訓詁,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由于中國古代文字學重形不重音,王念孫針對這一局限,用了十年的時間,采取為《廣雅》作注的形式,援引經(jīng)傳,旁采眾說,詳加考證,就古聲以求古義,改正原書錯字、漏字、衍字等訛誤甚多,遂寫成《廣雅疏證》,該書頗具創(chuàng)見,對中國古代訓詁學的發(fā)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其自言:“訓詁之旨,本于聲音,字之聲同聲近者,經(jīng)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其子王引之“大人之治經(jīng)也,諸說并列,則求其是,字有假借,則改其讀。蓋熟于漢學之門戶而不囿于漢學之藩籬者也。”
王念孫除精通訓詁外,對于??保钌脤iT,對文字謬訛、句讀錯亂、音訓異同一一加以考辨,用力甚勤,且多創(chuàng)見。對《淮南子. 內(nèi)篇》訂正字句錯誤九百余條,用歸納法從這些誤例中得出古書“致誤之由”,凡得六十二例。這六十二例,總結出古書誤例的規(guī)律性,是王念孫??惫艜志溴e誤的經(jīng)驗總結,被后人用作校勘其他古書的通例,具有廣泛意義和深遠影響。其子引之“述所聞于父”而撰成的《經(jīng)義述聞》一書,也有不少校勘內(nèi)容,書末卷三十一、三十二所載“通說”五十三條,更為精粹所在。又有《經(jīng)傳釋詞》一書,專為解釋經(jīng)傳中的語詞而作,自九經(jīng)、三傳以及周秦兩漢之書,凡有虛詞的文句,都一一搜討,詮釋虛詞凡一百六十個。做到“揆之本文而協(xié),驗之他卷而通”,為后來研究虛詞開辟了一條門徑,影響極大。在??狈矫?,他還提出三個勇改和三個不改的主張,非常精當,為古籍??碧峁┝肆己玫姆独?br />
水利
于經(jīng)史之外,王念孫還精熟水利,曾在工部為官期間著《導河議》上下篇及奉圣旨纂《河源紀略》,“議者或誤指河源所出,念孫力辨其訛,議乃定,《紀略》中《辨訛》一門,念孫所撰也。”(《清史稿》)罷官之后,每日以著述自娛,著有《讀書雜志》,對于古義晦澀、騰抄誤寫及后人點校妄自更改之處,皆一一更正。其中一字之考證,博及萬卷之書,其精于校讎由此可見一斑?!肚迨犯濉贩Q頌高郵王氏一門:“清經(jīng)術獨絕千古,高郵王氏一家之學,三世相承,與長洲惠氏相埒云。”
清史記載
王念孫,字懷祖,高郵州人。父安國,官吏部尚書,謚文肅,自有傳。八歲讀十三經(jīng)畢,旁涉史鑒。高宗南巡,以大臣子迎鑾,獻文冊,賜舉人。乾隆四十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工部主事。升郎中,擢陜西道御史,轉吏科給事中。嘉慶四年,仁宗親政,時川、楚教匪猖獗,念孫陳剿賊六事,首劾大學士和珅,疏語援據(jù)經(jīng)義,大契圣心。是年授直隸永定河道。六年,以河堤漫口罷,特旨留督辦河工。工竣,賞主事銜。河南衡家樓河決,命往查勘,又命馳赴臺莊治河務。尋授山東運河道,在任六年,調(diào)永定河道。會東河總督與山東巡撫以引黃利運異議,召入都決其是非。念孫奏引黃入湖,不能不少淤,然暫行無害,詔許之。已而永定河水復異漲,如六年之隘,念孫自引罪,得旨休致。道光五年,重宴鹿鳴,卒,年八十有九。
念孫故精熟水利書,官工部,著導河議上下篇。及奉旨纂河源紀略,議者或誤指河源所出,念孫力辨其譌,議乃定,紀略中辨譌一門,念孫所撰也。既罷官,日以著述自娛,著讀書雜志,分逸周書、戰(zhàn)國策、管子、荀子、晏子春秋、墨子、淮南子、史記、漢書、漢隸拾遺,都八十二卷。於古義之晦,於鈔之誤寫,校之妄改,皆一一正之。一字之證,博及萬卷,其精於校讎如此。
初從休寧戴震受聲音文字訓詁,其於經(jīng),熟於漢學之門戶,手編詩三百篇、九經(jīng)、楚辭之韻,分古音為二十一部。於支、脂、之三部之分,段玉裁六書音均表亦見及此,其分至、祭、盍、輯為四部,則段書所未及也。念孫以段書先出,遂輟作。
又以邵晉涵先為爾雅正義,乃撰廣雅疏證。日三字為程,閱十年而書成,凡三十二卷。其書就古音以求古義,引伸觸類,擴充於爾雅、說文,無所不達。然聲音文字部分之嚴,一絲不亂。蓋藉張揖之書以納諸說,而實多揖所未知,及同時惠棟、戴震所未及。
嘗語子引之曰:“詁訓之旨,存乎聲音,字之聲同、聲近者,經(jīng)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因假借之字強為之解,則結夋不通矣。毛公詩傳多易假借之字而訓以本字,已開改讀之先。至康成箋詩注禮,屢云某讀為某,假借之例大明。后人或病康成破字者,不知古字之多假借也。”又曰:“說經(jīng)者,期得經(jīng)意而已,不必墨守一家。”引之因推廣庭訓,成經(jīng)義述聞十五卷,經(jīng)傳釋辭十卷,周秦古字解詁,字典考證。論者謂有清經(jīng)術獨絕千古,高郵王氏一家之學,三世相承,與長洲惠氏相埒云。
引之,字伯申。嘉慶四年一甲進士,授編修。大考一等,擢侍講。歷官至工部尚書。福建署龍溪令朱履中誣布政使李賡蕓受賕,總督汪志伊、巡撫王紹蘭劾之。對簿無佐證,而持之愈急。賡蕓不堪,遂自經(jīng)。命引之讞之,平反其獄,罷督撫官。為禮部侍郎時,有議為生祖母承重丁憂三年者,引之力持不可。會奉使去,持議者遽奏行之。引之還,疏陳庶祖母非祖敵體,不得以承重論。緣情,即終身持服不足以報罔極;制禮,則承重之義,不能加於支庶。請復治喪一年舊例,遂更正。道光十四年,卒,謚文簡。
主要著作
王念孫生平主要著述有《讀書雜志》、《 廣雅疏證 》、《道河議》、《河源紀略》等。
后世影響
其子王引之也是一位語言學家,人稱“高郵二王”,又與戴震、段玉裁稱為“段戴二王之學”。阮元稱:“高郵王氏一家之學,海內(nèi)無匹。”
信息來源:xiaopianyu.cn 信息整理: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lián)系我們 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1
蘇ICP備10068214號-2 蘇公網(wǎng)安備32102302010144號 技術支持:平邑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