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民俗俚語資源 推動文化文明融合
發(fā)布時間:2019-12-31 9:40:20 作者:徐霞 瀏覽量:4243 【字體:
大 中 小】
我們常說“道在日常”,日常生活沉淀下來的俚語、風俗,體現了百姓群眾的道德追求、行為準則和生活智慧,它們雖然短小,但道理深刻,教育人們勤勞、重情、尊長等,與當前的文明建設相融合能夠起到寓教于樂、潛移默化而影響深遠的作用。
從民間俚語中汲取道德滋養(yǎng)。我們日常生產生活和這些俗語俚語緊密結合,與人們所思所想、關心關切緊密結合,在這些俗語俚語中長大的孩子于潤物無聲中增強了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用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方式,一代一代傳承,以道德體驗和道德內化打動人心、溫暖人心、凝聚人心,更是道德教育實踐活動的接地氣方式。堅持以禮敬自豪的態(tài)度對待中華傳統(tǒng)美德,挖掘和運用文化經典、歷史遺存、文物古跡承載的豐厚道德資源,讓中華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們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而這些俚語也在家風傳承中都有體現,諸如“不識字要識事,不成材要成人”“人生知足何時足”“不怕事難,就怕人懶”“人勤地獻寶,人懶地生草”等,包含了勤勞、節(jié)儉、孝道、倫理、守法、揚善等內容,是積極正能量的一面,都是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將文明根植于人們的生產生活中。
從“小手牽大手”中引領文明風尚。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yǎng)》一書中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yǎng)!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長城。而中國傳統(tǒng)故事和俗語俚語則是很好教育內容,可以讓學生從小受到熏陶。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價值、人文精神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教導和陪伴,孩子在學校拿到了“三好生”“五好少年”的稱號,會深問什么是“三好”“五好”,回到家里會驕傲地講給父母聽。在我們文明創(chuàng)建的大氛圍里,“小手牽大手”,用孩子的言語和行為來引導父母和老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教育孩子要成為好孩子,那么當我們隨手扔垃圾的時候、過馬路闖紅燈的時候、公共場合大聲喧嘩或者吞云吐霧的時候,孩子如果說一聲“你是壞爸爸媽媽、壞爺爺奶奶”,我想對父母和老人就不僅僅是臉紅的事情了。“爹不識耕田、子不識谷種”,父母的言傳身教對于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文明體現在日常的生活中,體現在孩子眼睛里的細節(jié)中,學校傳授了孩子知識,教導了孩子的言行,而家庭是這些成果的展示,通過孩子影響父母,通過“小手牽大手”,引領文明的好風尚。
從知行合一中體現核心價值觀。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文化是我們學習的成果,是內化于心的過程,而文明是行為的體現,是外化于形的表現。文明是人進化的程度,得靠文化來推進,因此文化是文明發(fā)展的力量之一。而文明程度可以看出文化的高低,所以知行合一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懂得社交禮儀的人擁有好的人緣”“擁有愛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動力”“勤儉糧滿倉,懶惰空米缸”,這些普普通通口口相傳的話語,雖然樸素,但充滿生機,簡單而深刻,遵循著傳統(tǒng)與規(guī)矩的工作生活,是對勤勞節(jié)儉美德的深層參悟,也充滿著一種理性的智慧。“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大恩不言謝”是人在遭遇困難和挫折時得到幫助,從而深刻地認識到的交友之道、感恩之心。俚語以其獨特的表現力,給人以深思和啟迪,千古流傳,反映了我們里下河特有的風俗傳統(tǒng)和民族文化,教我們品味生活,明曉哲理,提升智慧。
信息整理: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